要得到最广大百姓的支持。
杨安玄准备通过科举制来取士,改变数百年来取士的方式,这无异于与世家门阀宣战,除了要手握绝对的权力外,仍需万分小心。治大国如烹小鲜,稍有疏忽可以引发大变。
近两年间,杨安玄不断通过书信与远在曲阜的岳丈孔懿探讨实施科举制(1)的可能性。
孔懿肯定了杨安玄通过策试取士的设想,并告诉杨安玄在汉代便对举荐郡国举荐的贤良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当然寒门百姓几乎没有资格被举荐的。
及到魏文帝用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通过出身、品德等方式取士,由于魏晋时士族势力强大,最终变成了士族把持朝廷取士的通道,堵塞了民间取材的道路。
孔懿劝告杨安玄步子不能迈得太大,不要废除九品中正制,而是同时施行科举取士,并将科举取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对士族,一部分面向寒门及普通百姓,把握好两者的占比,这样矛盾会减少些。
杨安玄知道任何改革都有着风险,科举制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等到自己问鼎天下才可能放开手脚施为,眼下只能通过学宫的建成做些尝试。
下定决心后,杨安玄有意通过平日交谈,把科举取士的想法传出。
辛何、孔鲜以及寒门出身的官吏都大力赞同,认为开取士先河,足以载入史册;而门阀士族的官员一片反对之声。
众人皆知科举制优于九品中正制,那么随着时间推移,极可能取代九品中正制,让士族的权力旁落。
赞同也好,反对也动,杨安玄的决心已定,只等学宫建成后借势施为。
得知学宫建成,杨安玄欣然道:“百年树人,推广儒学是利国利民大事。正月初六,愚与诸公一起前往学宫参观。”
…………
襄阳学宫选址在城西南,占地八百余亩,土地原是襄阳刘家、张家所有。
得知杨安玄有意在此修建襄阳学宫,刘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