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开口与自家结亲都是殷仲堪为了拉拢自己对付桓玄,哪有可能以嫡子迎娶杨家庶女,此事便暂时耽置了下来。
看到信,杨安玄心中不畅,说实话,杨安玄可不想自己的两个妹子有谁嫁于殷家。
殷家虽是上品门第,但世族家的子弟良莠不齐,像谢道韫嫁给王凝之,只能报憾终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件事上杨安玄有心也插不上嘴。
信看完,杨安玄的目光阴沉下来,信中没有支言片语提及王恭即将起兵之事。
信尾所署的日期是四月十六日,算算时日王恭的信使应该到了荆州,父亲作为殷仲堪的亲信,没有可能不知道起兵之事。
有了筹粮之事,不由得杨安玄不多想,是父亲对自己生出不满,还是家族中有人对自己起了戒心,杨安玄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虽然心是穿越人,但活在当下,不得不牵念家族。
此次王恭、殷仲堪、庾楷三家联手,看似声势浩大,朝庭几无反抗之力,但却被历史证明了失败。
失败的原因后世研究者亦给出答案,其一是三方各怀心思,都以为朝庭会像上一次那样轻易屈服,包括杨家、桓玄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都想利用起兵达成自己的目的。其二王、殷、庾互不信任,导致出兵先后不一,被朝庭分而治之。
杨安玄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主力军北府兵统率刘牢之的背盟,直接导致了王恭被杀和庾楷败逃。
对于杨安玄来说,如何选择是显而易见的事,庾楷摆出一副颐指气使的样子,要汝南郡听命出兵出粮,正好借此事向会稽王通风报信。
站在司马道子一边就意味着与家族对立,杨安玄心中一动,有些明白为何父亲在信中只字不提起兵之事了,远有诸葛武侯三兄弟各效命一方,近有太原王氏分为孝武帝和会稽王所用,家族莫不是也想两头押注。
心结一解,杨安玄嘴角露出笑意,如此甚好。
先提笔给司马道子写了封密信,提及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