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神洲异事录 > 第二十一章、打鸟先折翼

第二十一章、打鸟先折翼(2 / 6)

心劳力,到最后所得却也不多,其获利之大头,往往都贡献给了官府。

外加那张“盐牒”,分量也是不轻。只因各地官府,对于“盐牒”之发放都有名额限制,商户为了逐利,往往不惜高价竞买,是以在一些富庶州府,一份“盐牒”甚而已竞价到了万两白银之上。

如此一来,官府不用涉足经营,仅通过发放“盐牒”,便获取了大量白银,又通过开具“盐引”,向商户抽成一半,更是能抽拔到每一笔官盐买卖的巨额盈利。是以,盐税便成了各地官府的一项重要税收来源,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百姓富庶,海盐晒制便利,盐税更是丰厚无比。

而杭州府恰处于东南沿海之地,它既是大乾最为富庶的四府之一,又因山海之便,本地就开建有盐厂,所晒制的海盐乃是闻名天下的精白盐。按理来说,杭州府的盐税数目应当是整个大乾之翘楚才对,然而多年来,这里的盐税也只是比其它州府略多一些而已,收成好的年份有七、八十万两,若是寻常年份,就只有六十余万两白银。

饶是如此,若吴文龙能将这六十万两盐税尽数上交于国库,则无论魏王还是朝中言官,便已无话可说,可他为官近一年,却只实收了区区五万两银子,这如何能说得过去!

李秋在这三日中,已命人多方打探,发觉整个杭州府的食盐生意,都已被杭州分水堂所垄断。

分水堂垄断的非但是所有食盐的运送与买卖,甚而连盐厂的管辖也由他一手掌控,如此一来,自杭州府进出的食盐,已分不清“官盐”还是“私盐”,反正都成了分水堂的盐……

也就是说,所有从杭州府进出的盐,其买卖之获利已尽数进了分水堂之腰包。之前杭州知府洪文堂上交国库之所谓盐税,无非是分水堂与洪文堂商量好的一个数目而已。

依照此情推理,李秋自然就已猜到,想必是那吴文龙不肯就范,坚决不肯与分水堂合作,是以便惹恼了对方,竟至于只收上来五万两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