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他自己都没想到,一个公司在他手里诞生了。
溪河煤业集团的组建,刺激了其他煤矿企业,触动最大的要数曙阳煤矿的矿长陶安国了。一个半死不活的国企,负债累累,频临着倒闭,他身上的担子实在太重。这天,他主动找上了张志远,提出企业改制的愿景。
溪河煤业毕竟是私营企业的重组,而曙阳煤矿是国企,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不过张志远既然下定决心要搞,就会坚定不移地搞下去。
这件事,张志远依然交给了白玉新和陆一伟,由他俩来主导曙阳煤矿的改制事宜。
曙阳煤矿,我们在前面不止一次提到,实施改制可谓是难上加难。早些时候,陶安国已经是从侧面向2000多名职工吹了吹风,效果非常明显,一边倒地不支持改制。理由非常简单,我们现在属于吃公粮的工人,也算是“铁饭碗”,企业为职工交着各种保险,到年底还有各种福利,把这些撇开不说,至少现在可以按月领到工资,就算将来自己退休了,也有生活保障,还可以让子女顶替上班,这种待遇显然在私企是感受不到党的温暖的。
如果企业改制了,就成了私企了,说句不好听的,人家不想用你就是一句话,直接卷铺盖走人。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工人,更能直观地体会到将来所面临的困境。所以,这部分人闹得最凶,坚决不同意改制。
职工们出现这种想法人之常情,理所应当,换做谁都不愿意把“铁饭碗”变成“泥饭碗”。可曙阳煤矿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如果不改,这艘庞大而年迈的游轮只能在改革的浪潮中苟延残喘地盲目前行;如果不改,这匹立下战功赫赫的悍马只能在历史的车轮下被碾压成碎末。在现实面前,老天是不会再眷恋捍卫权利而寸步难行的卫士,历史也不可能逆流回潮,重现曙阳煤矿曾经的辉煌。时代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可以有尊严地生存着,可撕下贴有标签的外面,实则里面仅剩下躯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