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上,在街上转了一趟。
俞小野又提起搬去蜜山县城住的事。
俞家辉问:
“这到底是谁的主意?”
“这一开始确实是场长的主意,是他先提出来的,但是后来我想了想,觉得确实可行。
我知道你和我妈还有我二哥二嫂都在场部住习惯了,肯定不想离开,但是我们不可能一辈子待在这边的农场吧?
就算不为大人考虑,也要为你刚出生的大孙女考虑。
道理不用我多说你都懂,将来我们还是要往城市发展,现在趁这个机会全家搬到县城去住,也算是提前一步进城,也好让二哥二嫂习惯-习惯城里的生活。
而且将来知青回城,农场肯定要面临衰败的难题,农场的职工要寻找其他出路,我们待在城里机会更多,出路也更多是不是?”
俞家辉很认真地听了闺女的话,还真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照你这么说,我们是非搬去不可了?可是你妈那边,怕是不太好说啊,你妈院子里的菜刚种下,一天在菜园子里转八百趟,天天盼着菜种子发芽呢。”
“我妈那边,咱俩一起去劝,我妈还是很通情达理的,上次从连队搬到场部,她不就同意了,这次应该也会同意。”
俞家辉很认真的想了想,虽然他确实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太想离开,但闺女说的对,他们总归还是要离开的,不为了大人,也要为了孩子考虑。
不说别的,就说医疗教育方面,大城市的医疗教育肯定比乡下好,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
提早一步进城,在城里扎稳脚跟,子孙后代能少奋斗几十年。
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想到这些,俞家辉毅然点头:
“好吧,如果姓周的的愿意,就让他安排吧。”
俞小野听到爸爸喊周自衡“姓周的”,有点不太高兴:
“爸,你要么叫他小周,要么叫他场长,要么连名带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