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1990:从鲍家街开始 > 第474章 一场混战

第474章 一场混战(6 / 7)

《文艺报》、《中华读书报》都发表了相关的文章。

这本来是个影视圈的事情,却忽然变成了文学圈的了,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张颐武在《精神的妥协》里面提到了周彦的《树洞》,他认为《树洞》不过是拉美文学的模仿之作,完全没有自己的东西。

虽然张颐武的文章里面,关于《树洞》也没有写很多,但是就因为这一点,《文艺报》跟《中华读书报》这类报纸就有了跟进的理由。

《中华读书报》的表现非常中立,基本上只是把张颐武评论周彦的事情给复述了一遍,几乎没有自己的观点。

但是《文艺报》不同,文艺报上面的文章是一个叫栾树海的评论家写的,他在文章中力挺了周彦,认为张颐武的评论是狭隘的,没有原则的。

虽然《树洞》中有魔幻的色彩,但是跟拉美文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在写作手法上,具有相当程度的创新,为当代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并且,他盛赞周彦的在内容上具有乡土性,但是在写作技法上具有国际性,是国内少有的走在国际前沿的青年作家。

在栾树海的文章里面,百分之九十的篇幅都在评论《树洞》,只有后面百分之十延伸到了《时空恋旅人》上面。

他认为《时空恋旅人》作为一部电影,配乐歌曲全部使用英文歌,并不能说明任何东西。

就像周彦的一样,周彦试图用一种更为国际化的形式,把中国的作品推到更多国外观众面前。

除了配乐是英文歌之外,他并没有在电影里面看到任何贬低中国,或者是崇洋媚外的东西,他反倒是从周彦大胆使用英文配乐,感受到了周彦在文化传播中强大的信心。

而这种信心,是当今国内很多人是不具备的,比如那位“相当敏感的张颐武同志”。

《文艺报》的这篇文章一发出来,《为您服务报》就跟打了鸡血一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