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影响主体框架的情况下轻装上阵,而且周彦还能给制片厂拉来投资。
虽然这些钱不是直接投给制片厂的,但是制片厂却是获利者。
譬如霍建起的这部新电影《歌手》,一毛钱不用燕京厂出,一卷胶片也不用燕京厂给,只需要燕京厂出点人就行,最后燕京厂不仅能赚钱,电影的片头还得印上他们厂的名字。
现如今各大制片厂自负盈亏,每个厂都在想方设法搞钱。
但是投资人的钱可不是大风刮来的,时代也不同了,早已不是从前电影厂高高在上的时候了,项目如果不好,没有人愿意投一毛钱。
其他厂也在寻求同类型合作者,有的也找到了类似的,只不过像周彦这样优质的,恐怕再也找不到了。
也是因为找不到周彦这样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说,所以才会有那些酸言酸语。
《歌手》自筹拍以来,周彦就没有过问过,他对工作室的导演施行的都是放养政策。
除了在预算上给他们把把关之外,其他事情他向来很少过问,全靠导演们自己发挥。
霍建起他们这样的导演,不用周彦过问,电影也不会拍砸的,反而他问多了,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发挥。
不过今天既然碰到了,周彦也决定过去看看。
霍建起自然是在剪辑室的,一个好的导演,肯定要多跑剪辑,不能过于依赖剪辑师。
当然了,导演也不能过于相信自己,大部分时候,还是要吸取剪辑师的意见,因为导演在看自己的片子时,很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境地。
即便很多导演尝试着跳出来看,但这一点很难做到,毕竟人是情感动物,不是什么冰冷的机器,再理智的人,也依旧会带着感性的目光,甚至于说,理智本身,就是感性的一部分。
在剪辑这部分的工作上,国内跟好莱坞的情况又有很大不同,相较而言,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