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力量壮大,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事,毕竟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治天下还是要用文官。尤其是在宋朝以后,这更成了大势所趋。
之前的汉唐时期,武将的力量还勉强能够和文官们平衡,可是自从唐朝做了一个“好榜样”之后,它后面的朝代,是没一个敢再像他们一样重用武臣了。
明朝也是,虽然没有像宋朝那样离谱,但是其实自从开国之后,已经渐渐地将重心放在文官们身上了。
从永乐开始,其实就已经在往军队里“掺水”,许多的文官进入武臣的体系之中。
原时空的夺门之变,就有一种说法,这是勋贵们的反抗。毕竟当时参与的武清侯石亨,就是武将之中的领袖人物,而功劳赫赫的靖远伯王骥竟然也参与其中。
这个时空虽然没有了土木堡等一系列事件,但是勋贵的没落也是显而易见的,文官集团实力在剧增。
朱见深感受到了棘手。
光靠那几个国公,根本顶不住膨胀的文臣们,更何况其中还时不时出几个如同严允登这样的纨绔,剩下的,也有许多平庸之辈。
头疼啊头疼。
他坐直了身子,皱眉思忖着,而吴皇后见丈夫进入了工作的状态,也没有说话打扰他。
茶水不知不觉间已经饮尽,有一个长相颇为英俊聪慧的小宦官走上前,为他添上茶水。
朱见深看着这个的小宦官,内心思绪继续飘飞。
宦官们在这个关头本来应该替代勋贵起到作用,然而这一代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和东厂的厂督,全都是一群老好人,文官们眼中的“好太监”。
兴许是从永乐开始至今没有出现权宦的好榜样,这些人一个个和文官们相处得都不错,形成了内廷外堂通力合作的和睦局面。
偏偏东厂这种的特务组织,很挑领导人。
最好的例子就是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