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上颇有天赋,加之平素时时习练,画出来的人物风景,便都很能看得过去。
蓝天碧水之间,画舫悠然而行,衬着鸟飞鱼跃,小舟穿行,算是一副极应景的画面。
起码洛千淮就觉得,此画甚为形象,夹带着一种扑面而来的灵动之气。
严四娘子极为腼腆,垂着头红着脸,声音有如蚊蚋一般细,柔柔地请求洛千淮不吝指点,令她的心底也变得软软的,完全不想挑什么毛病。
可是不挑也不行。今儿洛千淮领的任务,便是各种找茬,只有多少跟强度之分,没有找或不找的选择。
洛千淮想了想造纸术,心底再度变得灼热而坚定。她放缓了语气,先是肯定了画作的整体选景、设色等优点,然后才以极快的语气,说出了画面布局等方面的硬伤。
这种硬伤,前世便是不是美术专业出身之人,也都能一眼看得出来。
最简单也是最直白的一点,就是不符合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这个理念,是西方美术的基础理论,但在国画史的早期,很少有人在意。而对于自行摸索的徐四娘子来说,更是从来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也正因如此,画面正中的画舫与远处的渔舟飞鸟,船侧甲板上站着的人,无论远近都是大小无差,看上去并不协调。
对于真正热爱绘画的徐四娘子来说,洛千淮一语道破的关节,于她就如同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她兴奋地瞪圆了眼,冲着四周打量,果然发现入目的所有一切,皆如洛千淮所言一般,存在着近大远小的特点。
她压抑不住心底的兴奋之情,向着洛千淮连声致谢:“多谢夫人悉心指点。夫人当真是深藏不露,若非是今日亲眼所见,小女竟然不知世上有夫人这般耀眼人物,偏偏之前我们还一直对您存着偏见可您却以德抱怨,毫不藏私地为大家指出了技艺上的不足,两相对照之下,实是令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