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全世界都算力加起来都不够这玩意儿用的,所以从一开始就会通过系统自动进行筛选,把绝大多数的数据直接过滤,有选择的存储一部分数据下来。
这也是如果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型,想要漫无目的的去寻找到一种新粒子,几乎没有可能的原因。
因为哪怕大力出奇迹之下,真的撞出了一种新粒子,也可能被直接过滤掉,哪怕是反应到人类可观测的数据上,也就是屏幕中的一个微不可查的小点,说不定就当成各种意外忽略了。
就像当初找到上帝粒子,也是依靠的基本模型。
最初只是希格斯一帮人试图用规范场理论来解释弱核力。但这个理论刚提出来就遇到一个问题,理论上弱力规范场的质量为零,那怎么说明质子、电子有静止质量呢?
当时的物理学家灵机一动,并于1964年提出,在弱力规范场的数学方程式中人为地加上一个函数项。这个函数项被解释为来源于“真空”,然后就被称为希格斯机制。
有了这个函数项,物理学家就能够调节数学方程的参数,从而预言了w玻色子跟z玻色子。这两种粒子很快就被实验室证明了。但问题是如果这个解释是正确的,那么还有一个“上帝粒子”,也就是希格斯玻色子,始终没法找到。
直到半个世纪后,2012年,lhc的对撞能级从7tev升级到8tev之后,才终于宣布似乎找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证据,并经过近半年的确认,最终证实了所谓上帝粒子的存在,并确认了其质量在115与152 gev之间。
结果就是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希格斯跟最先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的物理学家恩格勒,双双拿到了次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之所以耗费了如此长时间,一方面是对撞机的升级工作。毕竟力不够大,撞不出这东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给出的参数很含糊,就是预言了肯定有这种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