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没有发行公司也能谈下合理的排片。
这才是很多老牌电影公司没落的原因。
没有发行能力当做护城河,只靠作品,那么老牌公司将没有丝毫优势,甚至在把握市场上,还比不过新公司。
江友亮也是回国后,才看明白了国内的现状,才在苏哲招揽时果断跳槽。
在他的鼓动下,苏哲干脆将发行业务交给他去谈。
江友亮进入了战斗状态——
此时离春节档这么近,很多院线都定好排片了。
而《肿瘤君》甚至都没拍完,连剧本都没有完整的,由苏哲随着拍摄不断拿出新的剧情。
——他当然有完整版剧本,但在剧组这么多人面前,稍微伪装了一下,假装成边写边拍。
也算致敬当年港片的“飞纸仔”了。
(编剧外号,因为他们要在片场临时写剧本,交给导演和演员,写一页拍一页。)
但港片虽然曾经辉煌,但这种“草台班子”模式,确实很难再见了。
如今在国内,哪怕是烂片,也至少有剧本,有精美的ppt,以及各种高大上词汇包装起来的策划书。
——都是互联网企业带来的风气。
那《肿瘤君》连ppt都没有,怎么取得院线的信任?
江友亮有办法。
他将《秘密》的票房成绩拍在院线办公桌上,再指着苏哲的名字问:
“我老板主演,值不值10亿?编剧,值不值5亿?作曲,值不值5亿?保底20亿,有问题吗?”
这种说法,倒正中院线某些外行经理们不看质量,全靠数星星的看片策略。
但他们还有顾虑:
“苏哲确实厉害,但他电影正在拍,能赶上春节档吗?万一赶不上,总不能让我们开天窗吧?”
“在春节档,电影院就是印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