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1:2的面积置换,华亭中医药大学绝不可能拒绝,无非就是多等一年搬校区的问题。
华亭地方也不可能拒绝,毕竟当初划地盘给华亭中医药大学的时候,哪里知道后来这里会变成电子工业港?
当时也就是随手在偏远地区随便找了块空地。
现在看来,电子工业港里面出现一个中医药大学,怎么看怎么都不顺眼,他们是巴不得这么换的。
电子工业港园区里配套的医院,復旦大学附属的中山、华山、金山医院,哪家不比中医药大学的曙光医院强?
至于復旦损失的面积,那就更不可能存在问题了。
復旦大学和中医药大学,地位是不一样的。
復旦的学生,在张江安家工作的几率,远高于中医药大学的学生。
这些都是城市争夺的真正人才。
地方上,不会让復旦大学在换地上吃亏的。
这个方案,确实比自己原本提出的方案,在操作层面的可实现性上要强上太多了。
多方共赢。
王德超拿起铅笔,沿着川杨河画了一圈,“川杨河北岸至高科中路,是復旦大学张江校区的范围。其周边,是企业的所在地。
川杨河南岸,也就是復旦大学对岸,与学校隔岸相望,我个人觉得,是适合炎黄集团拿地的。这方面,学校可以对你,这个復旦大学的学生,进行支持。
炎黄拿地的时候,可以再往南退上几十百来米,沿河的位置……復旦愿意和社会各企业共同修建一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园。”
卿云听懂了,这是用一条河,将復旦大学和炎黄集团实现了物理隔离。
这个方案,与之前他所提出的类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相比,关系是自然生分了许多的。
但復旦大学在南岸的这个孵化园,镶嵌在二者之间,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