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了,郑蛟麟不可能不听。
三省清军就属四川绿营最能打。
所以王五这才极力主张和谈,并为之努力了近两个月,谁想最后却是这个结局。
不由很是神伤,有些不甘心。
只不过虽对结果失望,但王五并没有感到愤怒,反而出奇的平静。
散会后独自一人来到主寨东南方向的红崖边,自傍晚开始便坐在崖边。
外人看着可能觉得王五心情低落在此发呆,实际王五只是在反思整件事。
不再以自己的角度看待,而是站在李来亨、袁宗第、洪部院等人角度看待与清廷议和这件事。
得出的结论是李来亨、袁宗第、洪育鳌他们之所以千古留名,为后世子孙永远铭记,并不是他们是什么军事家、战略家,而是他们为汉民族留尽了最后一滴血。
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但凡这些人有半点“识时务”,就不会成为后人心目中的英雄。
如此,王五的主张不被接受再正常不过。
因为不管他用什么词汇形容这次和谈,从什么角度来分析议和停战的好处,于李来亨他们眼中其实都是一种软弱、妥协,甚至是投降的表现。
茅麓山这边剃发也好,不剃发也好,只要停止同清军的战斗,就表明茅麓山几万军民已经背弃明朝。
如此,还坚持什么?
这二十年的坚持又算什么?
在王五眼中,是战还是和,不过是路线之争。
本质还是同清廷斗争到底。
战与和都是手段。
对此没有半点心理负担。
但那是因为他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有恃无恐。
可诚如洪育鳌、潘应龙二位不会将复国希望放在一个大汉奸身上般,同清军打了二十年的李来亨、袁宗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