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帮郝运安排了这一天的剧本研讨会。
参加研讨会的有两位老师和两位学生,加上刘光泗和郝运一共六个人。
主要就是一起核对电影里关于音乐方面的专业性。
此前其实有过几次文字层面的沟通,用的就是那个qq群。
重点讨论了电影是否对老师这个职业有抹黑的嫌疑。
《爆裂鼓手》肯定不是一部纯粹的励志片。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的角色确实是个变态。就连编导郝运,他也无法否认这一点。
不过,他否认抹黑老师的说法,因为这部电影不是在讨论师生关系,出发点是没什么问题的,最终导致的结果,也不至于说让整个老师群体被质疑。
最后的刘光泗拍了板,电影即便有否定,否定的也仅仅只是个人。
不是群体,谈不上抹黑。
电影既没有抹黑老师,也没有抹黑音乐,反而是里面的很多元素充满了对于人生,对于苦难,对于伟大的思考。
电影里老师这样的形象在现实中其实并不罕见,很多人的求学经历可能都遇到过这类严厉到近乎苛刻的老师,扔椅子、打耳光司空见惯了已经。
电影里没有就这种现象讨论是与非的问题。
甚至都没有任何态度表露出来。
现实里却可以展开讨论,90年代西方吹来的“素质教育”之风一直影响到现在,未来还将越吹越烈。
但人家其实也没真的实行所谓的素质教育。
2001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爱德华·休姆斯,在加州一所公立学校惠特尼高中卧底,调查该学校真实的学习情况。
惠特尼高中位列加州第1,全美排名第33,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名校。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惠特尼和黄冈中学和毛坦厂中学没有什么区别,实行的是“3个4”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