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助谋逆罪人外逃,与谋逆何异?就算旁支或幼童们能逃出生天,顶着罪人的名头,日后的前程也难说了。即使后辈子孙里出了读书种子,又有哪位大儒名家愿意收入门下教导?没有名师教导,光靠着自个儿的聪明才智与祖传的藏书,又有几个人能考出头来?即使侥幸出了一两个秀才、举人,到了会试那一关,也会被考官黜落。世人只以为他们是学问不到家,又怎知是先人犯事留下的遗祸?!如此这般,几十年过去,等到世间不再有人记得陆家曾经犯过什么事,陆家也早已泯然众人了。”
曹耕云抓了抓头发:“孙家犯了谋逆大罪……有真凭实据么?我怎么觉得,若宫里当真有证据,早就把孙阁老一家抓起来了,又怎会至今还是围而不决?我怀疑宫里也没拿定主意呢。虽说太后娘娘和新君……还有太皇太后她老人家,都对孙家深恶痛绝,可内阁未必乐意对孙家人赶尽杀绝的。”
孙阁老得势太久了,如今朝中处于高位的官员,即使不是他的党羽附庸,也少有与他结下死仇的。若不到万不得已,很多内阁官员都不愿意对他家赶尽杀绝。大多数人都觉得,他年纪已经大了,又已致仕在家,连大行皇帝都留下了遗旨,要求新君厚待老臣,那又何必非得把事情做绝呢?横竖他儿子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侄儿中能干的已经坐了牢,不能干的还要靠家族庇护才能做官,只要他们在官场上无法更进一步,他后继无人,孙家便自然而然地从权利场上消失了。孙家留下的好处,还能让其他人瓜分,实在没必要冒险。
吴门故生们倒是对孙家恨之入骨,但吴门故生们如今还未真正爬到高位执掌大权。陶阁老虽然也是吴文安公的门生,但他从年轻时起就自重于外戚身份,一直低调在清闲衙门中养望,不参与朝中纷争,若不是第一批被孙家陷害流放的吴门故生里有他的好友,他参与了对大部分吴门故生的援助,如今他也不会将吴门故生们收入旗下,成为自己的势力。可正因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