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猴急,火急火燎地进了二楼书房。
陆时给他们倒上茶,随后拿出稿件。
两人凑上来,
萧伯纳评价道:“《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以人名命名,很符合儿童文学的传统。”
他的心中有一丝欣喜,
单看名字,就能知道这是一部奇幻作品,
且稿件很厚,必然是长篇,
而奇幻+长篇,正是陆时擅长的领域。
说不定能压住《小王子》一头,狠狠地削一削那些法国人的锐气。
两人将标题页放到了旁边,
没想到开头竟然是:
“家住女贞路4号的德思礼夫妇总是得意地说他们是非常规矩的人家……”
奇幻作品用现代背景?
这真的能行吗?
萧伯纳和詹姆斯都懵了。
要知道,之前的奇幻作品都是以中世纪为背景,就连陆时的《霍比特人》、《魔戒》三部曲也是如此。
原因很简单,
动荡源于封建割据带来的战争;
蒙昧源于宗教禁锢人民的思想。
动荡才容易产生剧情的各种推动力,
战乱、复仇、背叛……
而蒙昧则说明了科学的弱势,
因为缺乏科学认知,人们才会充满幻想,相信森林中确实存在一些奇异的生物、梦境中能诞生可怕的恶魔。
现代背景却正好相反,
20世纪初,人类探索的边界都快到南极洲了,实在留不下太多幻想的空间。
这也正是爱手艺大师要把克苏鲁系列首作——《克苏鲁的呼唤》,安排在大洋的原因,
因为在1926年,也就海底(还有南极)还留有一丝神秘和未知了。
萧伯纳用探寻的目光看向陆时,
陆时轻笑,
“请继续看。”
两人听劝地继续。
他们读下来,发现陆时写的简直不是奇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