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已经过脱水加固、封于有机玻璃盒里的战国竹简。
通体泛黄的古简,字体隽细、绘图考究。
落笔纤小工整、字体颇具楚风。
而书于楚简之上晦涩难辨的文字内容,则大部分未在人世间出现过。
看着眼前的“上博简”,江山只想说:如果这样的物件也是伪造的话,那这位帐中之人绝对算是個人物了。
必须给予重视、并严加保护。
只可惜自打上博简、清华简、北大简……出现之后。
这些抢在焚书坑儒前,就已埋于地下的古简,却一直在被持续打假中。
最初时,几位业内专家并没有对古简的年代产生过怀疑。
只认为这些有违历史的古简,是不符合史册的“伪史记”。
没曾想,很多内外行,立马拿这个“伪”字大做文章。
一时间,各种推测质疑满天飞。
哪怕古简的真身都没见过,也不妨碍他们做出各种推断。
起初还未见多大影响,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这些名不见经传的质疑者,竟迅速“凭”上了专家、教授的职称。
这么一来,他们便更执着了。
但,就像很多专家对那几位“上博简打假者”说得一样:凡事都要讲个证据,既然你说“上博简”是伪简,那么就请拿出证据来。
毕竟‘谁主张、谁举证’的道理,连普通老百姓都明白。
虽然,‘空口无凭、红口白牙’的质疑,不仅是针对“上博简”一个。
但相比清华简、北大简……“获捐”的来路,首批的“上博简”可是上博出钱收购的。
所以,这50万的“巨额”收购款,无疑成了“打假者”攻击上博馆长的老生常谈。
但对于马承源馆长为上博“化缘”而来的那些天价藏品,却只字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