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青年、中年、晚年,心态都是不一样的,想法也都是截然不同的。
仁庙少年的时候,对章献明肃难道不孝顺?
可他亲政后呢?
刘家差点被族灭!
吕公著的父亲吕夷简,就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
所以,吕公著很清楚的知道,一旦未来当今天子亲政。
那,无论他对两宫态度如何。
他都必然会在政治上,发起对元祐垂帘时期的清算。
以此彻底掌握权力,也以此来向天下人表明——大宋只有一个太阳,那就是官家!
天下臣民,也只能向一个人效忠——那就是朕!
于是,那些声音,也就成为了宰执们不容忽视的声音。
是必须郑重对待的政治因素!
不然,等将来天子亲政,一旦有人抓着他们这些宰执今天的态度问题来攻讦,倒霉的只能是他们的子孙。
可,宰执们在这种问题上,也不好表态。
毕竟,归根结底,这是赵家自己家的家事。
外人参与进去,再怎么小心,也很容易把两边都得罪。
宰执们也很绝望。
正好,这个时候,出了张敦礼谋逆案。
庆寿宫那边一宣布‘避正殿’,所有人都是弹冠相庆!
这两个月来,都堂宰执,连象征性的上劄子‘请太皇太后御正殿’的行动都没有就是明证!
人心,已经完全的倾向了那些呼吁天子尽快亲政的一方。
且,是不可逆的开始了偏转。
到得如今,连吕公著都觉得,庆寿宫的太皇太后,最好还是不要再出来听政了。
免得她尴尬,朝臣尴尬,官家也尴尬。
可,这话不知该怎么开口!
难道,去直白的告诉庆寿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