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入宋的‘归明人’,当然也不止是一个‘移没家’。
当王大斧到了寨城下时,立刻就有着一个熟人迎上来。
那熙州本地奢遮人家,包顺家的小孙子,叫做包忠官,他年纪和王大斧相差仿佛。
自王大斧升官后,就一直刻意和他接近,从没在他面前摆过什么羌部大豪酋的孙子的架子,就像是王大斧在汴京城里认识的那些商贾家里的子弟一样。
总是和和气气,整天笑嘻嘻的:“辛苦王提辖了!”包忠官微笑着,主动上前来,牵上王大斧的马:“俺给提辖和诸位兄弟,在堡中已备好了酒肉!”
“还请提辖与兄弟们赏脸。”
王大斧下了马,对包忠官拱手道:“岂敢劳衙内?惭愧!惭愧!”
“请吧!”包忠官微笑着拱手,而在他身后,几十个包家的丁壮,已经迎上了王大斧带回来的‘移没家’的‘归明义民’。
他们用着熟练的党项话,招呼起来了这些人。
王大斧也没有多管。
他知道,包忠官在做什么?
无非是想借着那些移没家的青壮立足不稳,不知熙河虚实,先用一顿青稞、豆子煮的粥收获好感,然后再让他们在包家的‘忠义牙行’的契书上签押,同意由‘忠义牙行’在未来五年,负责给他们介绍工作。
这是现在熙河很流行的运作方式。
归义的‘归明人’,不管是吐蕃也好,还是羌人、党项人也罢。
都得有一个熙河兰会路经略安抚使司认可的牙行来统一安排与棉庄对接。
这不仅仅是向、高两位公事的意思,也是那位经略相公的意思。
这三位达成了一致后,熙河路就没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了。
于是,牙行就成为了垄断劳动力的机构。
而能成立牙行的,都是熙河路的奢遮豪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