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栽圳在值房中给赵士祯画了一幅图。
图上是一支火铳,火铳的前段画着一柄刺刀。刺刀长约两尺左右。
赵士祯惊讶:“王爷您这是什么意思?把刀装在火铳上?”
朱栽圳微微点头:“没错。咱们缴获的那批倭寇火铳,长约四尺。你能不能造一种刀,用铁环取代刀柄,让刀可以固定在枪身上。”
大明营造尺,一尺等于后世的三十二厘米。也就是说,倭寇的鸟嘴火铳长约一米三左右。
十六世纪的火铳手,最大的缺陷是没有任何近战能力。一旦被冷兵器近身,就没有还手之力。遇到骑兵更是只有挨砍的份儿。
此时的欧罗巴,步兵战术是长矛兵与火绳枪兵混编,达到近战时保护火绳枪兵的目的。
也就是说,长矛兵跟火绳枪兵成了不可分离的连体婴。
这种状况一直到十七世纪中叶法兰西人皮塞居发明刺刀后才被改变。
加装两尺左右的刺刀,能够让火铳手在面对冷兵器时,拥有一定的自卫能力。
赵士祯若有所思:“这应该比仿制弗朗机炮要容易。”
朱栽圳道:“打造两万支刺刀需要多少银子,你去藩台衙门找王国光要就是了。”
赵士祯道:“王爷称这种刀为‘刺刀’?倒是名副其实。这刀装在火铳上只能突刺,不能劈砍。”
朱栽圳出得兵备道衙门,来到了军营。戚继光、唐顺之等人已经等在了那里。
两万新兵如一杆杆标枪一般站在校场上。
朱栽圳有些抱歉的说:“戚将军,唐先生。哦不对,现在该称呼你们为戚帅、唐部堂了。让你和弟兄们久等了。”
戚继光笑道:“新兵们刚入营,让他们多站半个时辰,正好磨练他们的心性。”
朱栽圳转头望向新兵们。他道:“个个站的笔直挺拔。刚入营的新兵,能做到这点已是不易。”
戚继光解释:“我刚才跟他们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