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探测仪,现在主流的手段是借助激光干涉的原理,比如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通过几个公里长的l型激光真空管,检验激光的波动,就能确定引力波对时空的扰动系数,再进一步确定引力波的存在和强度。”
“通过这个办法,人类发现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缺点就是精度不行,只能发现黑洞碰撞,中子星碰撞这种大型天文事件的引力波,引力源的强度稍微低一点,这就是瞎子一个,另外体积也太过于庞大,探测反应也跟不上。”
“这种情况,想要探测曲率超光速的痕迹,单设备升级还不够,底层的探测基础也需要更改。”
陈易思考一阵,决定抛弃掉激光干涉的探测机制。
想了想,拿起笔写了两个名词。
粒子辐射扰动。
爱因斯坦凝聚态扰动。
粒子辐射扰动,这可以看做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升级版和小型化版。
在引力波被发现之后,人类就对引力波探测的技术手段进行了各种研究和思考,看能不能进一步提升精度,同时对设备进行技术小型化。
粒子辐射扰动,这是在一众研究方向里,一个经过验证可行性最高的路线。
众所周知,粒子存在辐射。
当粒子被引力干扰发生波动,辐射系数也会发生变化。
那么,只需要通过一些高敏度的器件,检测辐射的波动,换算之后就能确定引力波的强度,方向,还有距离。
器件也可以做到很小。
理论上只需要头盔大小,就能发现引力波的存在,实现几公里激光干涉仪的性能。
当然,这样的技术不是没有缺陷。
最大的缺陷就是环境噪音无法抑制。
因为引力极其微弱。
说句不好听,细菌挥舞一下鞭毛,产生的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