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楼、黄元寿、秦松、高令时等人一个个震惊地看向朱棣。
这是所有人第一次领略朱棣的指挥艺术,他并不像是一个新人,反而透着一股子老道、周全。
他认识到了敌人最致命的地步,也拿出了详略的应对之策。
就连朱棡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四弟确实有几把刷子,在这件事上安排得相当不错。
沐春、徐允恭没有意见,这个安排足够将这群土著给彻底打垮,让他们见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强大了。
朱棣看向众人,见没有人提出反对与补充,便直言道:“既然大家都赞同这个方略,那我便选派将官了。攻其左翼者,黄元寿、于四野、秦松,领兵一千。攻其右翼者,赵海楼、王良、林端正,领兵一千。正面由我亲自率领,沐春、徐允恭居左右,领兵一千!”
“段施敏、高令时,各自带八百人,趁其混乱时翻山而去。若其后阵三万被冲乱,全军溃逃,则随后追击。若其稳住了阵型,那就给我杀下山,从其左右两翼,刺其腰腹!”
“领命!”
赵海楼、黄元寿、高令时等人纷纷应声。
这次安排,朱棣用了四千六百人,而不是全部七千余人,显然留了后力。
在明军安排军略时,维拉科查也忙完了,对四大总督就一句话:“等到正午时,就给我向前冲,直至赢得胜利。”
战术安排?
左右两翼包抄?
那什么鬼。
印加人压根就不用,上前干,什么敌人也能干死了。
祭司查斯基走在阵前,看向对面的明军,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这些人在之前选择了撤退,被维拉科查与一干总督认为是怯阵之举。
现在印加军队认为,敌人虽然拥有锋利无比的武器,可他们没有神的庇佑,最终的命运也将是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