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陈子杨对土夫子一脉的了解,全部源自。土夫子一脉第三代的传人恰恰也是曾经的拥有者,他把土夫子一脉的发展全都记录在了这本书里面。
土夫子一脉之所以人丁稀少,却能够在盗墓的门派中小有名气,完全是源自他们对盗洞所作出的特殊贡献。那就是在盗洞的中部或者是末端进行加宽,形成一小段可以转身的地方,称之为活口。
在里,对活口发明的原委有着详细的记载。杂耍王一辈子只收了一个徒弟,因为他招收徒弟的条件实在是太苛刻了。而他的徒弟虽然没有得到杂耍王的全部真传,但是也学的差不多了,只不过徒弟打出的盗洞比师傅打的略宽了一些,打盗洞的速度略慢了一些。
有一次,杂耍王和他的徒弟一起去盗墓。当时的杂耍王已经不再年轻了,他几乎已经不怎么亲自下墓了,仅仅是留在盗洞的外面,指导自己的徒弟而已。杂耍王的徒弟便打了个盗洞钻了进去,可是,这一次因为他的粗心大意,没有注意到周围土壤不一样的地方,这个疏忽导致他送了性命。
在这个墓的墓墙的夹层里,有一些防盗用的混合着烧碱之类的土壤。这些土壤经过长年的发酵,其腐蚀程度甚至堪比硫酸。当时杂耍王的徒弟挖到了这里之后,忽然间发现不对劲,当他想赶紧后退的时候,却怎么也做不到了。
在如此狭小的盗洞当中,能够前行都已经实属不易了,想要转身是根本做不到的。于是杂耍王的徒弟只能够倒退着向后退去,可是倒退的速度毕竟慢了很多,等到他被那些土壤中混合的溶液烧死在盗洞中的时候,他仅仅只是倒退了几米的距离。当杂耍王把自己的徒弟从盗洞中拉出来之后,却发现徒弟的整个脑袋都已经被腐蚀掉了。
从那之后,杂耍王对土夫子一脉打盗洞的方式进行了改良。在盗洞的中部或者是临近盗洞尽头的地方进行加宽,方便土夫子们在遇到紧急的情况时可以在这里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