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诺奖证明什么。
徐昀基本也能猜出李厚林心里的想法,但既然对方没有细说他也权当没听见,反正放弃奖项的邮件都已经发了过去。
接下来的时间徐昀并没有在李厚林这里久待,而是去找自己挑选出的人员谈话。
让他们加入细胞活性药剂课题组。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人中并没有院士,除了几位研究员教授外,还包括一些担任助理的博士后。
不过他们都是生物和基因工程领域的人才,且有着比较丰富的经验。
在海外也参与过科研项目。
其中有一位丁玮的学生,更是在三十多岁的年纪成为正教授被工程院特聘为研究员。
或许是大家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的缘故,相比那些老院士更有冲劲喜欢挑战难度,所以得知自己能够加入课题组跟着徐昀研究后,几乎没有任何迟疑便满心激动的同意下来。
按照他们的话说,徐院士参与的项目还从来没有失败过。
跟着徐院士肯定能学到很多。
而之所以表现的如此欣喜,主要是因为他们大多没敢往这件事上想。
觉得自己不可能被徐昀选中。
在上午会议中的时候,谁都知道这项课题是全新领域的研究难度极高,哪怕是徐昀牵头也应该找行业内的权威大佬参与共同研究才对。
没想到徐昀完全将其当成了普通课题。
但这也恰恰说明,对于此课题的研究,徐昀是比较有信心的。
确定完课题组的成员,项目也算是迈入正轨。
如果放在其他项目上,眼下便能够正式开始,由负责人分配各自的任务。
只是在徐昀这里还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要等实验室里的设备仪器完成升级再说。
与此同时。
远在瑞典的皇家科学院却正犯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