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几年。所以接下来货船的占比,还会减少。虽然香港有个董浩雲,他的货船占比较多,但我们不应该手下留情,毕竟我们的负债率很低;像董浩雲的负债率至少是50%,他的总吨位怕是也就一百多万吨,而且还有大量的二手船。”
众人的建议,都是需要增加货船的总载重量,至于增加的货船,有租赁出去、有固定线路等多种租赁方式。
林志超在纸上写着一些东西,最后说道:“嗯,大家都说得有道理!今年,我的目标是造船80万吨,就造个20万吨载重量的货船,稍微增加一些。”
众人一愣,心想老板你是有多不待见货船,说起来环球航运还是靠货船发展起来的呢!现在大家都这样讨论了,也就增加至25%的造船比例。
见大家的表情充满疑问,林志超笑着说道:“不是我不想发展散装,而是集装箱运输将会崛起。据我了解,美国至欧洲的集装箱运输即将开启,届时我们也要加入第一阵营。而集装箱的崛起,势必会降低散装货轮的需求,所以稍微增长一点,已经是合理的规划了。”
虽然有林志超的参与,但集装箱运输这几年发展也不算顺利。马尔科姆·麦克莱恩费尽心力,终于在欧洲的荷兰,准备开通至美国的集装箱运输,大概也就是最近这段时间。
一旦这条集装箱航线运行,将会取得绝对性的进展,届时全球就将进入集装箱时代。至于香港这边的集装箱运输,理论上是轮不到林志超来搞。
一般来讲,像是九龙仓、蓝烟囱(太古)这两个码头,都可以改成临时集装箱码头,可以保证美国以香港为基地,向越南集装箱运输。
真正要发展集装箱运输码头,需要港府成立一个‘委员会’,然后再做报告,关于前景、选址等等一些列问题,最终可能需要两三年后才会正式招标。
所以,林志超压根没有多少优势,香港不是他想怎么搞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