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我家院子可以去大明 > 第258章 朝堂变动

第258章 朝堂变动(2 / 4)

官清廉,治理当地成绩出色,在吏部的考核中得到了优等……

在此时清缴脏银当中,李邦华两袖清风,出淤泥而不染,很让黄晓侧目。

且,黄晓知道此人日后在崇祯朝干下了不少伟业,如建奴围攻京师之际,他以病躯率兵立于京师外拒敌,展现出超凡的勇气!

并于危难之际,破城前一个月,用睿智的眼光密奏崇祯帝,请太子移南京监国,又提议让定王,永王,分封到太平、宁国二府,让他们拱护两京。

但崇祯帝优柔寡断,加之给事中光时亨检举李邦华密召别人,泄漏了此事,崇祯帝遂弃了李邦华的建议!

若按照李邦华的谋划,或许历史不会如此。

至少太子若在南京,那就是大统仍在!

比福王那种烂泥扶不上墙的货色肯定要强不少,且号召力不可同日而语。

但历史没有如果!

城破之后,李邦华壮烈殉国!

明朝当时追赠邦华为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

后来蛮清给他加谥号为“忠肃“!

其弟李邦美,南明时期守赣州,城陷大骂清军而死,可谓满门忠烈!

对于这种忠烈之士,黄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几天,几乎天天都在和这些在京师的官员谈心,并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并处置了一些官员,如原兵部尚书李春烨,贪污数量大,且有其他恶行,被张嫣和黄晓下旨处死并抄家,改由李邦华升任兵部尚书一职!

锦衣卫同知李若珪,崇祯朝户部尚书倪元璐、工部尚书范景文,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大理寺卿凌义渠等人均和李邦华一起殉国,这样的忠烈的臣子极多,黄晓只是选取了一些有才能及代表性的进行了谈话。

黄晓还是喜欢用自己培养的人,他们的思想更和自己贴近!

但朝廷的治理,同时也少不了这些有经验的大臣。

是以,黄晓和张嫣商议之后,大刀阔斧,把六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