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如果用压缩空气进行潜水,最大的潜水深度也就在60米了。
这是国家标准限定的范围,如果超过,就会大大增加减压病的风险。
一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到了40米左右,身体就会因为氮气溶解太多而出现氮醉的症状了。
不过摄制组为了这次拍摄,准备的气瓶里都是专业的氦氧混合气体。
所谓氦氧混合气体就是用氦气代替氮气,混合氧气而成的混合气体。
因为氦气的分子较小,能够更好的穿过人体组织,所以可以明显降低潜水员得减压病的风险。
而且它还能减少空气密度,让潜水员能够更加轻松的在水下活动。
但即便有着混合气体加持,在潜入到五十米深的海底后,也会感觉到不小的压力。
水下每下降10米,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
到了五十米深的水下,受到的压力就已经有5个大气压了。
普通人到了这个深度,在呼吸的时候,就已经有吃力感了。
更深的水域,都是专业级别的潜水员高手较量的空间。
控制着身体停留在这个深度后,李逸就缓缓将摄像机抬了起来。
开始拍摄前,他先用手捏着鼻子里的鼻塞,用力擤了下。
这是为了对抗耳道内的气压差,防止耳膜疼痛。
人体耳道内,中耳的区域是被耳膜隔开的,形成了一个空腔。
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加,气压增加,中耳内的空气就会被压缩,外部水的压力就会将耳膜向内推,让耳朵受到挤压,产生疼痛感。
这和坐飞机时耳朵疼是一个原理。
用擤鼻子的方式可以平衡内外耳的压力,尤其是水肺潜水,是最有效的方式了。
飞机上也同样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决耳痛。
刚刚在一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