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去了皇帝这面旗帜,也失去了“忠君”这一层政治合法性后。
张居正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寻找自己执政的合法性了。
东南的那一套“主权在民”他肯定用不了了。
君权神授也要少讲一点,以后小皇帝长大,或者李太后想要重新垂帘,君权都是影响张居正执政的巨大障碍。
这时候张居正只能开始提倡别的东西,比如“仁”,比如“信”,又比如“孝”。
特别是“孝”,作为家庭纲常的一部分,张居正提倡“孝道”和“父道”,这些作为传统道德的一部分,正好是用来对抗东南的“新道德”冲击。
这也让明廷成了保守士绅的旗帜,也有一些不满于东南“礼崩乐坏”的士绅,想尽办法逃到明廷这边。
传统的道德纲常中,“孝”的位置是最重要的。
张居正也是最提倡孝道的,他连续写了很多文章,就是号召弘扬这些传统道德,抵制东南“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妻不妻”的现象。
现在张居正的父亲落入东南之手,就是对他构建的这套传统道德体系巨大的冲击。
如果张居正这时候改口唱高调子,说自己为了大明愿意牺牲家人,那之前他构建的传统道德就会立刻对他反扑,整个大明都会认为他是伪君子,是不孝子,是为了权位不惜牺牲父母的畜生。
那张居正不仅仅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甚至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可是张居正要是和东南谈判,花费巨大代价赎回父亲,那整个朝野又会攻击他“公器私用”,又会攻击他为了一己私欲卖国。
这下子张居正就陷入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中。
历史往往就是这么神奇,有很多看起来轰轰烈烈的大事,发生了也就发生了,最后成为教科书中的一个事件。
这些大事听起来很重要,似乎影响了整个历史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