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 第169章 县试前

第169章 县试前(2 / 7)

试不是殿试,四平八稳就可以了。”

科举考试从诞生以来,考试侧重点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大概脉络就是从唐代最重“文”,到宋代最重“论”,再到明代最重“经”。

唐代科举考试重视的诗词,也就是个人的文学素养。

唐代科举并不是做官唯一的途径,唐时还有五姓七望这样的累世大族,进士官远没有大明这么贵重。

唐代科举,以诗文取士,也让整个科举考试舞弊严重,考试前行卷成风,很多文人都会赠送权贵诗词博取文名,或者依附于权贵获得推荐。

宋吸取唐代的教训,开始不重诗文,反过来重视实务策,也就是策论的写作。

但是实务策论的写作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寒门子弟的不公平。

大家当然知道策论取士,取的是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但是策论这东西是普通人都能写的嘛?

寒门子弟连四书五经都不一定买得起,别说秦汉散文和史书了。

宋代策论要兼具文采和论据,这论据自然就是平时日常读书积累了。

寒门读书人在策论考试中自然是非常劣势,这就类似于如果高考不仅仅要考语数外,还要考音乐美术科研成果,这东西就不是普通人玩的了。

考策论的结果,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指向性太强。

宋之重臣,都要知贡举,就是主持过一次科举考试。

知贡举的大臣出的策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政治立场录取考生,那被录取考生的政治倾向就肯定和知贡举的主考官相同。

所以宋代形成了缠斗了好几代的新旧党人,科举考试反而成了党争的工具。

明代再吸取前面的教训,诗文和策论虽然还有,但已经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了。

考的就是《四书五经经义》,朝廷给你把考试范围和考试教辅书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