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卧薪尝胆,睡在柴房吃苦胆,换来的是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报了仇,谈起越王勾践,大家没人会嗤笑勾践这些不光彩的过往。
赵光义后来如果能把辽国给灭了,他这段经历就不是笑话,而是成功路上的些许风霜。
赵光义没做到,他的子孙后代们也没做到。
“挺好,登邸报就是。”朱翊钧再次肯定了万士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
这段研究里,除了赵光义的高粱河败北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战役,潼关之战。
安史之乱中,潼关战败的主要责任,自然是李隆基在安禄山起兵之后,乱了分寸,自毁柱石,冤杀封常清和高仙芝,而后反复催促哥舒翰出兵,正是因为反复催促进兵,才导致了哥舒翰的战败。
但万士和研究发现,这个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的哥舒翰,可不是真的那么忠义。
哥舒翰领兵二十万驻守潼关,这二十万人,可不是封常清、高仙芝手下的乌合之徒,而是河西陇右两节镇的精锐之兵,是精锐。
河西陇右两镇之兵,在开元年间,曾经打下了大半个青海高原,打断了上升期的吐蕃的扩张之路。
一个突厥突骑施人,领着大唐朝廷能调动的最精锐的军兵,在潼关,面对只有8万的叛军,半年没有任何进攻的打算,这换哪个皇帝,心里都会疑惑,也会怕这个哥舒翰不平叛,反过来入长安,况且,这个哥舒翰和太子李亨关系极好。
如此复杂的情况下,真正促使李隆基催促哥舒翰进兵的原因是安思顺之死。
安思顺在开元年间就提醒李隆基,小心安禄山,而且是不顾李隆基对安禄山的信任,多次反复的进言安禄山反状,而赫赫有名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人,都是安思顺的部将。
哥舒翰在潼关领强兵,诬告安思顺要报宿怨请天子杀安思顺,李隆基只能杀了安思顺,安抚哥舒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