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重重的叹了口气说道:“陛下,臣昨天在都察院,临到傍晚的时候,收到了一封信,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写给臣的,这孩子用十分稚嫩的口气,询问臣,为何不劝谏陛下关停西山煤局。”
“他在信里说:听说海瑞海刚峰是大明最骨鲠之人,可是这非善弊政,已经经营了近十年,京师霾灾数年如一日,未曾见骨鲠正气。”
“说臣名不副实,空有盛名,难道不觉得羞愧吗?”
文华殿上一时间都有点沉默,因为这是奔着海瑞个人来的,也是奔着工部去的,还是老调重弹的西山煤局污染的事。
“臣昨日气的半夜睡不着,倒不是气别的,而是气这帮狺狺狂吠之徒,借着孩子之口说事,臣打算公开回应。”海瑞从袖子里拿出了一本奏疏呈送到了御前。
这件事谁在背后指使,一目了然,京堂诸官在皇帝的高压下,不敢对西山煤局指手画脚,京堂的百姓需要西山煤局的煤炭烧火做饭取暖,冬天没火真的会冻死人,大明从最顶层的建筑皇帝,到最穷苦的穷民苦力,都对西山煤局没有意见。
而对西山煤局一直有意见的是科道言官。
现在连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使出来了,找个孩子出来讲这番话最是稳妥,因为事情闹大了,闹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也可以用童言无忌去糊弄去解释。
“大明京师的霾灾形成的原因极为复杂,之前因为烧柴,京堂四方皆是荒芜,无一点绿色,西山煤局的生产规模而言,并不是霾灾的主要原因,人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才是,皇家格物院对比了钦天监万历元年至今的所有晴天数字,做出的判断。”朱翊钧没有看海瑞的奏疏,而是解释了下这个霾灾的问题。
是西山煤局烧那点煤炭对环境污染大,还是大明京师为了烧柴,把周围树木全都采伐光了,对环境的破坏大?
西山煤局那点煤才多少?把那些个掺了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