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过多的就业机会,农民进城,就会挤压工人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两个人都没活干。
闲散劳动力多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治安混乱、越来越穷、懒惰成性等等弊病。
所以,朝廷对农民进城是十分防范的,直到景泰四十年,蒸汽机的诞生,工业化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工厂革新,蒸汽革命轰轰烈烈开始。
自然就稀缺了大量人口。
朝廷就因势利导,鼓励农民进城。
土地却绝不能荒芜,法律上就不允许。
就需要有人接手。
朝廷就出了土地承包政策,鼓励农民进城打工,把农村土地承包出去,并没有指定承包给谁,可以承包给亲戚,可以承包给大户,可以承包给公司,这是农民自愿的。
而不愿进城打工的农民的,以前一家十口人就种五顷地,富不了饿不着,现在亲戚朋友进城打工了,他们就可以以租赁的方式把土地租过来,我家来种。
这样的话,进城务工人员富了腰包,在家务农的农民也富了腰包,彼此双赢。
至于那种大公司,想去农村包地,并不容易的。
即便是景泰四十年,农村宗族力量也是极强的,如果不经过农村宗族,外人根本就没法在一个村子包地种地,别说资本了,朝廷都不行。
所以,景泰五十五年之前,垦殖公司都没发展起来。
反而都是本村大户,批量收购土地,然后再雇佣本地农民种植,因为大家都是亲连亲,彼此信任,雇佣人的时候又肥水不流外人田,用的都是自家人,每个村子都是这样的小天地。
直到景泰五十五年之后,大公司开始收购大户手中的土地,打破了本村土地垄断生态。
资本入场,百姓是无法阻挡的。
可是,朝廷却非常警惕资本入场土地,担心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