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大辞海,那种最大部头的辞海,已经有一百多本了,普通人根本就不会买这种工具书。
朝廷在消灭其他文化的同时,不断从其他文化中濡养汉字,增强汉字生命力,持续推广汉字。
一些英语、法语、德语连他们本国人都不太学了,但大明学子却都会一点。
而这几年,大明还在推广普通话。
这个普通话,也是经过几十年激烈讨论的,直到景泰五十八年才彻底定下来,景泰六十二年才开始全国推广。
到底什么才是普通话,这个范围实在太大了,唐宋元明,口音完全不一样,大明定国之初是吴侬软语,定为官话国语。
可是,随着太宗迁都北京,从天下迁来大批富户,大肆融合后,导致大明的南京官话走歪了。
就连朱祁钰说话,都区别于南京人的口音,或者说完全不一样。
别说他了,太宗皇帝的口音,都趋向于北方口音。
但他说的话,跟现在的普通话并不一样,东北方言也不是后世那样的。
随着景泰十二年开海,大明越来越包容并蓄,整个京畿容纳两亿人口,来自天南海北的哪的都有,口音就更杂了。
就连皇帝四十一个儿子,说话的口音都不一样!
跟哪个师父时间长了,就学会了他们的口音。
如果采用京片子,还是听不懂,因为这个时代的北京话,还处于发展阶段,并未彻底定型。
比较成熟的是南京话、粤语、闽南话、河南话、陕西话、四川话。
经过漫长时间的讨论,朝野上下,参与讨论的有几个亿人,热烈讨论该定哪种语言为大明国语,民间吵了几十年。
因为没有统一的方言,实在不行了,天南海北说话都不通,怎么做生意?怎么交融并汇?
初期讨论都是以雅言为主,可雅言晦涩难懂,并不适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