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就由朕来决定!”
巴尼汉:啊?
刘恪没给他多反映的时间,让巴尼汉下去整军,筹集粮秣去了。
都要跟东胡人拼速度了,还耽搁什么?
不过刘恪也做了另一手防备,唤来一个传令兵,叮嘱道:
“你快马出汝南,找到满怀英,若有发现不配合生态调查的宗室,一律软禁,带上前线。”
“是!”
传令兵有些摸不着头脑,带宗室上前线干什么?
那些酒囊饭袋,连在汉军北伐大捷之后,都支棱不起来。
不是欺男霸女叨扰民间,就是醉生梦死铁废物。
上前线有什么用?
还都是不配合生态调查的。
阵前斩了,激励士气?
确实能让将士们看到大汉的吏治清明,赏罚有度。
但对战事有什么改变吗?
传令兵摸不着头脑,也不明白皇帝为何这么急着要去逮人。
不过既然皇帝有令,他自然不耽搁,赶紧领命,找了匹快马就走。
通常来说,一支万人的兵马,从整装收拾,到筹备粮草,再到出征。
除非你是朱祁镇,出兵跟打游戏似的,二十大军,嘎嘎一顿整,两天就能出兵。
不然没个四五天,是办不到的。
若是算上督运粮草的时间,有时候甚至得大半个月。
可刘恪和归义军这次,从做出决定下令三军,再到眼前整装完成、明日便可出征,一共只用了两天。
倒不是刘恪突然堡宗化了,或是内政能力出众、调兵遣将如风。
而是吕奉父在调度上,着实有一手。
或者说,吕奉父早一步就在筹备粮秣,极大缩短了时间。
甚至在一开始讲抡语的时候,就开始一边教学生,一边打听那些学子的家庭条件。
像袁氏这种天下大族的子弟,坐在前面。
次一级的,稍后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