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丐世神医 > 第三百五十五章 浅谈法海

第三百五十五章 浅谈法海(2 / 4)

瓢子东洋鬼子,整个就是无敌。

娱乐无底线,姑且认为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毕竟如今社会神马都在与时俱进,观众的口味也越来越重。

法海和济公同是出身名门望族,而法海的家势甚至还要比济公李家还要显赫许多。用现在的话说,济公和法海都是官n代,羡煞旁人。可就是这两个官n代,最后却都出家当了和尚,着实让人费解。也幸好二人生在古代,要是现代的话,指不定是两个欺男霸女的纨绔子弟呢,那我们华夏就少了两个得道高僧。

法海禅师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俗名裴文德,寓意既有文化也有品德。

法海之父裴休是当朝宰相,字公美,唐代济源地方裴村人。裴家世代奉佛,裴休任宰相时,对当时佛教各宗派教旨均深入研究。在禅宗史上,裴休与当代的庞蕴、白乐天、李翱、陆亘大夫等居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裴休是个进士,是榜眼还是探花暂不清楚,反正不是状元。裴休的儿子裴文德,也就是后来的法海,更不得了,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比他爹还厉害,皇帝封他为翰林。但裴休不希望儿子少年得志,于是亲自送他入佛门出家,并作了“警策箴”,字字句句劝勉其子精勤向道,莫荒废大好时日。

裴休的做法确实有些匪夷所思,让人摸不着头脑。人家的孩子都巴不得在娘胎里就得志呢,裴休倒好,不希望儿子少年得志。

难道,少年得志有不好之处?还是裴休看透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不想儿子置身其中?

据现在学者研究,裴休的出发点是后者。裴休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在他看来佛教才是人世间的最后一方净土。

可是这也说不过去。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最大。裴休把儿子送到寺庙当和尚,那不就断了裴家的香火了吗?难道就不怕老祖宗九天之上不能安息?

这个问题本文不做讨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深入研究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