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更重要的是。依照汉律规定,年满二十三的男子,需要服两年义务兵役。
一年在长安卫戍,一年在地方或者边关。
这条律法在承平的南方,已经渐渐松弛。
但在北方,因为匈奴的威胁,却被严格执行。
换句话说。来投军的各路好汉。不是曾经在军队服役过,就是准备去服役的准军人。
这也是为什么匈奴人每次入侵,都发现,原本某地只有千人驻军的城市,瞬间拉出来了数倍的武装力量。
越往汉地深入,这种情况就越普遍越多。
老实说,假如不是义纵严格把关,拒绝了无数自带干粮。想来投军的各路好汉,那么。他现在麾下军队的数量,恐怕要膨胀到十万这个数字……
这并不夸张……
当年,太宗孝文皇帝御驾亲征,平定济北王刘兴居的叛乱过程中,从四面八方赶去投效君王,报效国恩的各路好汉的人数,几近十余万。
而严格要求之下的兵源素质,自然是相当出色。
几乎所有投军的好汉,都是身高七尺以上,膀大腰圆,且能熟练使用各种武器的壮汉。
当这支军队走到襄平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磨合。
整支军队,以羽林卫为骨干,队率、司马一级的中层军官,基本都是羽林卫出身。
义纵通过这种方式,控制整个大军,如臂指挥。
大军入城之后,义纵就毫不客气的把襄平县的郡守衙门拿来当自己的指挥部。
辽东郡的郡守和郡尉现在全部出缺,因此,实际上负责辽东郡郡中事务的,是郡都王显。
义纵入城后,立刻就将王显叫到郡守衙门议事。
王显是积年老吏了。
太宗孝文皇帝中元六年的时候,他就已经是辽东郡郡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