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就走,胖子和大辫子也就跟在后面。
到了李五爷家里一瞧,人还真不少,不过多是上了一些年岁的,还有就是五爷的晚辈,就连鹅厂的李六爷和李长江,也特意赶回来。炕沿上坐了一溜,兴致勃勃地谈论着。
“五爷,恭喜恭喜,人生七十古来稀,您老身子骨硬实,等活到八十地时候,俺们再给你放灯。”李队长走到炕边,李五爷就盘腿坐在炕头,果然有点老爷子的风采。
“爹,穿鞋下地吧,咱们到外边放灯。”李长江拿起一双翻毛大头鞋,胖子一看,是解放军穿的种。
大伙一听,立刻都站起来,哩哩啦啦往外走,低声研究着放灯地情况。胖子在半路上已经听说,放灯的仪式可以用庄严来形容,放起来皆大欢喜,老人家还能长命百岁;要
起来,那就表示老人家恐有些灾难。
所以,放灯最忌讳的就是不能顺利升空,在这之前,大伙的心都提着,难怪胖子感觉气氛有些重。
到了大门外,李长河、李长海他们已经抬出一个四四方方地大灯,足有一米半高,上面用薄薄的灯笼纸糊着,四个面还都粘着红纸剪成的寿字。
除了底座,其它五个面都是封闭的。骨架是用细绣篾绑制,份量轻,而且结实。底座中央绑着半拉铁罐头盒,里面装着一团棉花,棉花上已经浸上煤油。
胖子总算明白了,原来就是放孔明灯,他小时候,还玩过这个把戏呢。孔明灯的要领他早就掌握:一个是份量要轻,这样才能升空,另外一个就是燃料要足,飞行的时间才会更长,还有一个,制作骨架地时候一定要匀称,这才稳当。
话说这孔明灯说是三国时候诸葛亮明,有一回他被司马懿大军困在阳平,手下大将想要突围去搬救兵,必然要损兵折将。
孔明突灵感,计算好风,制成孔明灯飞出城外。灯上绑着书信,结果孔明灯正好落在友军的地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