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觉主义、或者说从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存在形式,因而有其不变的活动法则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然本性,那就是自爱(自私、利己)。“自爱”本身是没什么善恶的,让它在道德上走向善或恶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
哲学家们说的社会环境很大很大,包括社会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简单而言,人在生活经历中接触到的广泛方面从而造成的影响;而对于科林、比利来说,也就是他们从小生活的那一小块纽约街区。
是什么造就了后来的科林、比利?在这个论调里,人的道德动机与目的是和人的利益紧密联系的,只要某种美德受到鼓励和嘉奖,人们就会顺应追求个人幸福的愿望和本性趋向美德、趋向善;所以好的政治法律制度是适应人的本性,惩恶扬善,因为它们使人和社会向善;相反做好事没好下场,杀人放火金腰带的话,就会向恶。
换句话说,你做什么、怎么做能得到大家的表扬和认同、得到好处,你就会喜欢和追求做什么、并且那样去做,人在不知不觉中会被环境左右。
所以在这个时候,科林的意识里认为恶就是好的,尽管他会读书够聪明,成绩优秀,本来可以不用走上黑路,他却答应做一名黑帮卧底;而比利认为恶是不好的,他一心想要做一个警察,摆脱祖辈的窘状。
“我在你这么大时,人们会说,我们不是变成警察,就是变成罪犯,今天我要跟你说的是,当你面对着一把上了膛的枪时,差别在哪里?”只见大银幕上,黑帮老大对着少年科林轻轻地问,科林一脸若有所思。
模糊了善恶的,是生死和权力。见到年龄跳跃镜头出现,故事到了两人的警校期,南希环了环胸,舒服地靠着椅背,她知道好戏才刚刚开始。
“砰砰砰砰!”在不同时间点的蒙太奇串接下,比利和科林分别入读警校,在警察学校之后是州立警察学校,一声声枪响响彻了3765家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