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承包给刘钧了。而且铸币税实行的是包税制,这也算是大明朝税收制度的一个特点了,定个额,然后也不管你到底实际是多少。
就好比大明有好些官员,在地方收关税时,就曾经有过一年只用了四个月收满一年定额税数后,就开放关口,接下来八个月都不再收一文钱。结果这种做法,居然还赢得许多官员称赞。
现在户部也是这样向刘钧收铸币税,每年十万两的铸币税。一年只收十万,多了不要,少了不行。至于刘钧铸币一年能赚多少,他们不管。
户部和崇祯还觉得大赚了一笔,一年十万两,不投入一文钱,白赚十万。朝廷原来年年铸铜币,铸一炉亏一炉,铸的多亏的多。因此,虽然如今大明白银成了货币,也有红夷的银币流入,可大明就是没有人提出官方铸造银币。
现在刘钧自己铸,一年包税十万,朝廷巴不得同意。
铸银币其实最关键的不是铸币,也不是成色几何,而是如何维持银币的信用。也只有当刘钧建立了银行,各地遍布网点柜台,承诺随时能把银元再拿回来兑换,这才能把只含银百分之八十八的银元推出去的原因。
换成是朝廷,铸造发行这种成色只有八成多的银币,只怕根本没人愿意使用。大家会认为朝廷在变相的抢钱,就如比宝钞一样。
“再铸点铜元。”刘钧又提出了一个让陆维章很震惊的决定。
反正朝廷已经许可他铸币,他也交了承包税,那自然就得好好利用。铜元这东西,比银元应用更广泛,毕竟就算是一角的银元,那也银五分银子,五分银子当有些天两天的工资了,能买几斤肉了。
不过刘钧不打算铸原来的那种制钱。
他打算铸的是银币的铜辅币,以面值计值而不按重量来算。
“铜币不要外圆内方,按银币样式铸造,以铜铅锡铸造,铸三等,五文、两文和一文式样,一块银元兑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