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行动。从秋收到立冬才多长时间啊,要照董蒙的意思,那真跟日本战国前期似的了。所有仗都是小打小闹,并且绝不远征,轻易不出国门。
但是再一琢磨,董蒙终究镇守辽东也不少年头啦,所言不为无理。主要因为这年月后勤效率太低,没可能给所有士兵都换上冬装再说了也没有棉花啊,富人以丝绵填充衣物保暖,穷人可压根儿使不起,游牧民族倒能每人都穿身皮裘,农业民族照样没这个条件故此南方尚可冬战。北地冬战的可能性便要极大下降。
虽说这年月全域气候都普遍比后世温暖,真到了辽东这种纬度,冬天也仍然是很寒冷的。尤其入敌之境,地形不可能绝对稔熟,这要是万一天降大雪,遮盖道路,别说前进了,恐怕连后退都退不回来后世拿破仑、希特勒还败给了俄国的严冬呢,遑论此际的魏军。
所以时间确实不够啊他可算知道高句丽为什么选择秋收之前攻打、抢掠西安平,然后打完就跑了。人家是地头蛇,对气候把握得刚刚好。
是勋不怕吃败仗,就怕无功而返,往小了说耗费物资、调动人马却寸土不得。有损自家声望,往大了说,那是彻底的浪费国家资源啊,而且东北边患亦不得解。当初重臣们都建议光调幽、平两州兵马把高句丽人赶出境外便可,只有是勋一个人请求打反击,以惩敌顽。以儆效尤,若是无功而返,以后碰上类似战略决策,他还能够递得上话吗?
好在夏侯兰、魏延他们尚算得力,终于摧垮高句丽水师,攻下了……或者不如说接收了国内城。能够拿下对方半个首都,这也足够向朝廷交待了;而水师这种半技术兵种,一旦破灭,不是很快就能重建起来的,也为魏军将来再溯马訾水北上讨伐创造了条件。
而且北路曹真那里也时常有情报送来,进军速度虽然很慢,却极稳妥,还掳获了高句丽数千上万的平民,陆续运回辽东。这年月人口就是财源,就是兵源,无疑也能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