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府下属的十三曹,权力相对更大。汉初,一切事物的处理,出于相府,而不是在皇室。也就是说,真正是国家正常运转的人,不是皇帝,而是丞相。
如果再形象一点,皇室是党,相府是政斧。
皇室指挥政斧,是象征姓的意义,但却不插手曰常事务。负责曰常事务的,其实是丞相府。
西汉初,几任丞相,比如萧何、曹参、陈平这些人,都是开国功臣。
他们位尊职重,敢于谏言,对当时的社会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不可以轻举妄动。但是随着景帝削藩,皇室开始集权。道汉武帝时,更进一步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汉武帝重用内廷近臣,而远丞相。当时在位的丞相,勿论是薛泽、赵周、庄青翟、石庆还是田千秋等人,皆谨小慎微。武帝末年,火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进一步令丞相的权力削弱。到了西汉末年,大司马已在丞相之上,而丞相的职权,也多为内超所取,基本上已没有了权力。
汉成帝时,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政事为理由,建议设立三公。
从此后,丞相的权力便被分为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三人所有。到汉哀帝的时候,又改丞相为大司徒,彻底把相权消灭。东汉初年,刘秀为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又设立了内廷尚书,加大了尚书的权力。如此一来,三公的权力再一次被削弱,而慢慢的转入外戚和宦官手中。
至东汉末年,丞相制度一直为能得到恢复。
哪怕是董卓篡朝的时候,也不敢改变三公制度,虽自称相国,却不敢出任丞相一职。
郭嘉,眸光闪闪,凝视曹朋。
重置丞相?
开十三曹,总理天下事务,架空汉室……其实,而今曹艹不就是这么做的吗?朝堂上虽然在明面上尊汉帝,但实际上都是由曹艹一手执掌。
先置丞相,如此一来曹艹总理天下政务,也就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