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武侠小说的宗师金庸,也曾在作品中提及羊祜。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居八九,正出自羊祜之口。
曹朋抬起头,轻声道:“此为蔡琰所作?”
曹艹深吸一口气,用力的点点头,而后露出落寞之色。
蔡邕,与曹艹亦师亦友,交情深厚。
曹艹道:“此次征伐河北,我偶得当年伯喈之作,还有这篇悲愤诗,据说是昭姬被掳去漠北后所作。我看到这首诗,故而有些感慨……想当年,伯喈才情出众,少有人可比。可现在,一代宗师尸骨无存不说,连当年小才女也受这多磨难。”
王允杀了蔡邕后,将蔡邕弃尸荒野。
不久后,李傕郭汜围攻长安,杀人无数。一直以到最后,竟无人知道蔡邕的尸首埋在何处。李傕郭汜死后,曹艹入主关中,依旧无法找到蔡邕的尸首何在。
他抬起头,轻声道:“阿福,我欲赎回昭姬。”
说实话,曹朋对蔡文姬倒是没太多的感受。
因为在后世,蔡文姬的名声并不是太好。其根源所在,就是蔡琰一生三次嫁人。
第一次是卫仲道,第二次是匈奴人……虽说嫁给匈奴人,并非蔡琰所愿,却依然成了后世卫道者攻击的借口。说她不贞洁,若是烈女,就不该苟且偷生。既然苟且偷生,就别回来,还生了两个儿子,结果回中原时,又把两个儿子抛弃。
总之,在卫道士的眼中,蔡文姬就成了伤风败俗之人。
可事实上,在东汉年间,人心向古。婚姻不需三从四德之约束,更不能以节烈之名,羁绊名节。所谓节烈,大致上是从宋明理学之兴而开始……朱熹老儿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千余年前古人的身上,简直就是荒天下之大谬。
曹朋讨厌朱熹,但也说不上喜欢蔡文姬。
所以,当曹艹说欲赎回蔡文姬的时候,曹朋本人并无太大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