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出他的胸怀大义,以及那善于忍耐的性子。
毕竟曹操乃是诸侯会盟的发起人啊,他才是最有资格成为盟主的,而且他的能力、他的才华也是做盟主的不二人选,然而却是将盟主之位拱手让给了四世三公的袁家长子袁绍,就是因为其可以有更强的号召力,也是不愿意和此时实力强大的袁绍争雄,这也为之后他和袁绍争雄天下,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不争才是争,区区一个盟主的位子,并不看在曹操的心中,他的眼光早已经是放眼天下,此时的不争,才是最好的争夺!
联军逼迫董卓迁都之后,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悬殊,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幸免于难。
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联合军至此解散。
曹操敏感的知道,联军是成不了大事的,诸侯过多,才是这个天下混乱,国贼窃取丞相之位的原因,这便是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浓重的一笔,让得曹操的内心,对于权利充满了渴望,在他心中只有权利集中在手中,才是正统,之后为他的军事改革,甚至是之后的一系列事件,都是埋下了浓重的伏笔。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秋,曹操的父亲曹嵩来曹操处路上,被陶谦派兵杀害。曹操遂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
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