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玺!”
玉玺,当然不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而是清代皇帝的印玺。
毕竟清代的皇帝除了二十四宝以外,还刻了许许多多印玺。比如说乾隆皇帝。一生刻印无数,据说在万枚以上。这些玉玺在清末的时候,大多数被掠夺流失海外。近些年来,世界各大拍卖场上,没少看见这些皇帝玉玺,而是价格被炒得很高。
有人说,这是掠夺一次不够,看见国人有钱了,所以变着法子进行二次掠夺。这话尽管有几分偏颇。但是未尝没有道理。
不过,现在的情况好点,有人打开秘库保险柜大门,让大家随便挑东西。这样的情况可不多见,周老等人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好机会,眼睛肯定是有多大就睁得多大,不放过任何一件珍贵的宝贝。
玉玺。自然是宝贝,尤其是皇帝的玉玺,更是难得的宝贝。现代的人可能缺乏代入感,实际上在古代的时候,印玺相当于身份证,犹如一个人的权势地位象征。
在一些古代献资料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事例。在攻破某座城池之时,直接把城官员杀掉,然后再用官印号令军民,而且军民也十分服从。
再有就是某某官员在赴任途,或是病死,或是被大盗砍杀,然后有人冒名顶替去做官。有官印为证,却根本没有什么人怀疑。
对于这样的事例,估计现代人当成是传奇故事。实际上,这却是真人真事。要知道古代的交通非常落后,尽管没有老子小国寡民,乡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那么夸张,但是有些人真的一生没有走出百里范围之内。
这也就是所谓的乡土情结,故土难离。主要是一离开,很多时候就再也没有机会返回乡村之了。客死他乡,葬送在别的地方,这样的情形也不少见。
交通的落后,自然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在没有相机电话络的时代,符印自然就成为了检验一个人身份的信物。那么有了官印,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