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不识,所以干脆趁着醉意在岳阳楼上题诗一首,主动表明了身份。直到现在。在岳阳楼的旁边还有一座三醉亭,就是为怀念吕洞宾建筑的。
当然,典故只是其次,重点是通过这首诗的字,探索背后的深层含意。这首诗是吕洞宾所作,不过也可以百分之百肯定,这绝对不是他的手笔。
毕竟在吕洞宾死了以后,再到他被神化成为八仙之首,也需要一个程度。活神仙那是别人的叫法,等到大家尊他为吕祖,并且立像供奉的时候,估计他也早就灰飞烟灭了,自然不可能在自己神像的龛阁侧面写字。
毫无疑问这是后人的手笔,另外字没有落款,而且字体一般,显然是雕刻神像的匠人,或者供奉吕祖的虔诚信徒书写的字迹。
问题在于,单纯是字迹,似乎也没有什么研究价值。
“唉。”
皮求是左右看看,无奈摇头道:“没有名款,甚至连年款都没有,也是难。”
“看看另外一边有字没?”老孟说道,也掬了些水一洒,可惜却白费力气了,对边根本没有任何字迹。
“这人也真是……”沙庆丰见状,也摇头道:“既然好心供奉吕祖,那么至少留下年月日姓名之类的,向吕祖表一下诚心呀。”
这话沙庆丰可没有乱说,而是在指一种供款。古代可没有做好事不留名的说法,但凡是虔诚信徒供奉给神仙的东西,无论是佛还是道,反正在东西的上面肯定留下某某弟子在什么时候诚献之类的款刻。
比如说大名鼎鼎的元青花在发现之初,就是由于有人在一个青花瓶子之上,看到了某路某县某乡德教里荆堂社奉圣弟子某某,喜舍香炉花瓶一对,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等等字样。
这属于专门写在供器上的供养款式,有供养人姓名及具体年代,对鉴别器物年代具有重要参照意义。至正为元末顺帝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