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力,一只猴子在孤独尽头载歌载舞,却比这世间的百万众生都更喧嚣几分。”
前后矛盾的评价从金镛口说出,便连董千里也糊涂了,他从沙发上跳起来,一把抓过金镛案头的那书,入眼就看到这样一行字: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金镛信佛,如果写书的不是林宥伦,光看这句话,金镛便可将这书直接扔进垃圾桶了,也多亏了林宥伦是这书的作者,故而金镛对这书的态度一开始尽管不悦,可还是认真看完了这书,看完才知这书里的神佛和宗教信仰无关,只是一种虚化的象征意义。
董千里用极快的度翻看了这书的前几章,就觉得金镛所言不虚,这以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部散,通篇弥漫的不是情节,而是思考。语言使用十分跳跃,不用心去看,便会觉得是一团乱麻,可如果能看进去,都会引出一些别样的思考,思考浅者着迷于野姓与无拘束,思考深者被背叛和理姓所打动,不得不说是一部让人难懂的奇。
董千里忧心忡忡地说:“这书真要出版,林生便是将自己竖成一个靶子,恐怕攻击他的人会不少。”
“这话我劝过他,但他心意已决,不然我也不会为作序的事情发愁了。不过话说回来,不遭人妒是庸才,现在不知有多少人眼睛盯在他身上,就等着他犯错,把这样一部有争议的作品推出去,大家注意力便会被转移到这书上,为他分去不少压力。再说了,就连你我都不敢对这书妄下结论,其他人要是真跳出来,所谓的批评大抵都是一些浅薄无知的论调,对他名誉造不成多少损害,而如今他在电影界呼风唤雨,就是被人骂几句,对他又有什么影响?”
见金镛不担心林宥伦此书引出争议,却只为作序的事情头疼,董千里便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武后在唐陵给自己留了一座无字碑,只说千秋功过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