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
这其中的“臣”是大明翻译曰本国书时加上的,实际上当时曰本是不肯归顺的,完全站在平起平坐的位置上,对大明立国只表示祝贺,并无称臣之意。大明收到曰本回复的国书,却也无可奈何,真的发兵征讨?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国家大事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完全凭着自己的兴趣来。
权衡一番利弊得失,朱元璋也只好捏着鼻子咽了这口恶气,而今曰本不但诚惶诚恐,再三请乞称臣,并且对大明天子的旨意奉行不渝,对心虚于得位不正的朱棣来说,这无疑于一道强心剂。听着足利义满复旨国书中“诚惶诚恐,顿首顿首”的言辞,朱棣开怀大笑。
※※※※※※※※※※※※※※※※※※※※※※※※※※※朝会之后,朱棣又把夏浔留下了,带着他和郑和回到谨身殿,兴致仍然颇高。
虽然一些在朝堂上不便说的事情郑和已经通过秘奏对他汇报了一番,朱棣仍旧兴趣颇高地问起来,由夏浔和郑和详细讲来,比那简单的文字更加有趣,朱棣听得哈哈大笑。
随后,朱棣支走了郑和,瞟一眼夏浔,脸色突然凝重下来:“杭州遇刺,怎么回事?”
夏浔道:“臣也在奇怪,不知此事是受何人指使,臣已嘱咐陈暄和杭州知府,以入梅园行窃的罪名搜捕罪犯,以免传扬出去,造出诸多不必要的猜疑。”
朱棣赞许地点点头:“朝廷多事,刺杀钦差大臣,还是不要搞得举国皆知的好。不过,事情还是要查的!”
他沉吟了一下,说道:“朕已把此事知会纪纲,叫他严厉缉拿了!你这边,要更加小心,还有……,锦衣卫的力量主要集中于京城一隅,朕要尽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