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这听起来似乎是很玄乎的话,其实却很容易理解,我们仿制宋代的瓷器一定要模仿那个时期的韵味,可宋代当时的人却不是模仿,而是自主创作,想怎么弄就怎么弄,那种随意的感觉别人是模仿不出来的。
你不管怎么模仿,都脱不掉一个刻意、伪装的嫌疑。
举个例子,你模仿刘德华唱歌不管模仿的再像,哪怕一百个人听了就有九十九人说你们俩唱的一摸一样,可模仿者在模仿中总有一种刻意去学刘德华声音的趋势,而不是自然天生就唱成那样。
清雍正时期流传下来的模仿瓷器,还真没有哪一件能达到像这青釉碗如此洒脱的,其他模仿出来的汝窑瓷,总能在整体上找到一点模仿的刻意痕迹。
但这一件却根本没有。
这也是后来让不少瓷器鉴赏大家们头晕目眩的地方,有那个“大清雍正年制”的底款在,那个青釉碗是雍正年制品的可能姓就极大,至少在五成以上,可他们却从没见过如此出色,没有一丝模仿痕迹,彷如浑然天成一样的模仿品。
那瓷器上的韵味,无一不流露着一种自然,洒脱的随意姓。
说起来这也只是一种感觉,就像是周明落观看过的那把黄花梨交椅一样,它虽然做的很逼真,却少了一种真品的韵味。
只有那些真正的大家才能看出那种味道。
而这青釉碗怪就怪在但凡真正的瓷器大家过来,只要不看底部的款识,都会百分百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汝窑瓷,从开始到现在还没人从上面找到一丝刻意模仿的痕迹,可它的底款却实在太捣蛋了。
捣蛋的让无数瓷器大家蛋疼的厉害,以为自己眼力不够看走了眼,但也有不少人坚持认为这本就是真正的汝窑瓷,那个雍正底款只是后人刻上去的。
像这种画蛇添足的事其实在古玩界是很常见的,就比如周明落遇到过的那个出自大报恩寺塔的青花地砖,好好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