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一直没有改变散懒成姓的风格。
1939年的时候,苏联与曰本在中蒙边界的诺门坎地区发生战争,关东军下令驻扎在伪满洲国北部的大阪、仙台两师团紧急动员,增援前线。
仙台师团接到命令后,急行军4天从海拉尔赶到诺门坎,抵达战场当天就投入战斗,但很快就被苏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与此相反,第四师团的出动命令虽然下达,却迟迟“按兵不动”,原因是动员令下达后,师团内的疾病患者剧增,放眼望去,满营都是因为五花八门原因要求留守的官兵。
激动的曰军联队长在狂怒之下,亲自坐镇医务室参加诊断,这才勉强组织好部队向前线进发,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第四师团的士兵们又耍起了新的花招……消极怠工。
从海拉尔到诺门坎,第二师团走了4天,第四师团却整整走了8天,而且大量人员掉队,凑巧的是,第四师团先遣队到达前线的当天,苏曰宣布停战。
消息传来,掉队的第四师团官兵仿佛吃了“大力丸”一样迅速跟上来归队,连留守的不少官兵也一边“带病”慷慨奔赴前线,一边万分懊丧地抱怨:自己居然没有机会打上这一仗!当时的师团长泽田茂师团长的说法是:第四师团驻地太分散。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返程的时候,齐装满员、精神饱满的第四师团,成了曰军中最威武的部队,而率先赶到战场的第二师团却丢盔卸甲、伤兵满营。
尽管出尽了洋相,但第四师团运气却相当好,因为当时侵略华中地区曰军战事吃紧,急需增援,曰本军部只好放弃追究第四师团责任,紧急调其南下增援,第四师团摇身一变,又成了曰军精锐部队第十一军中的一员。
严格说来,大阪第四师团对抗战也是有贡献的,因为在徐/州会战的时候,李宗仁的四十万大军跳出曰本包围圈后,人困马乏战斗力锐减,就在穿越鲁苏皖边界一条公路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