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华娱之巨星推手 > 第780章 一个时代的记忆(下)

第780章 一个时代的记忆(下)(3 / 4)

1965年,风华正茂的谢非毕业留校任教,就在他满心欢喜准备大展宏图之时,“闻革”开始了。1969年,谢非去了保定白洋淀附近的干校。1974年,调回了“五七艺校”,开始了教师生涯。1980年至1988年,他又担任了北平电影学院副院长,管理教学。

在早期,谢非的重心放在拍片实践上:“在我开始做教师的前十几年里,我是既做老师,也在做学生,因为要补艺术实践的课,因为只有通过亲自的拍片实践,才能获得真本事、真经验,才能教好学生。”

北平电影学院教授倪正曾披露一则逸闻:当初,谢非指导78班拍摄毕业作品时,不避越俎代庖之嫌亲自上阵,师生间就此引发过争执,实因其创作力遭“闻革”浩劫压制太久了所造成。

教学相长,学者的身份也影响着谢非的创作:“有人说拍电影和教电影是两回事,前者需要热情,后者需要理智。我以为它们其实是一回事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作为“教授导演”,谢非独有一种温文尔雅的儒将风范,他的影片也始终贯穿着严肃思考和人文精神。

来到21世纪,在拍完电影《益西卓玛》以后,谢非的重心开始转向教育。正如他所说:“20岁到50岁是艺术家创作的黄金时间,而50岁到70岁,甚至更老,才是艺术教师的最佳时光。我自己几十年游走于拍片与教书之间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条规律。”

这期间,谢飞拍过两部电视连续剧《日出》和《豪门惊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电视剧导演教学的第一手实践经验。其间,谢飞还亲手栽培了“第五代”导演程凯歌、卢俊、田庄庄和黄键星等人,“新生代”导演贾克章、卢川、管唬、汪小帅等也都受过这位前辈的指点。

早在20世纪80年代,谢非就已成为与国际影坛接轨的华夏电影人代表。

他曾出任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